本文來源 | 中國金融新聞網
在上海舉行的“2017年陸家嘴論壇”上,來自銀行、保險、清算等各行各業的專家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服務創新”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業界專家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其目標和出發點是強化“有效”供給。他們表示,供給側的良好結構離不開自上而下的規劃。與此同時,我們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地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體現在通過政府規劃管大局、管邊界,市場出清調結構、調活力的特征之上。
中國經濟信息社董事長徐玉長認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和必然要求,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圍繞本輪改革,金融服務將發揮關鍵性作用。
例如,2016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精準發力,取得了積極成效。“去產能方面,我們壓減煤炭授信386億元,壓減鋼鐵授信334億元。”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用生介紹稱,“降成本方面,我們的定向債置換達4206億元,減免中間業務收費約30億元,新發放人民幣貸款利率同比下降33個基點。補短板方面,加大對扶貧、棚改、科技創新、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其中,發放精準扶貧貸款3153億元,向戰略新興產業發放貸款2368億元。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將繼續加大補短板力度,助力實施2018-2020年三年改造各類棚區1500套棚改計劃。”
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張克秋表示,在金融實踐中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立說立行,更需要久久為功。現階段,農行正緊緊圍繞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堅持有保有壓服務去產能;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進債轉股服務去杠桿;堅持減費讓利;堅持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服務補短板。
從金融產品供給的角度看,與會專家表示,一方面要在產品設計時加強對所支持領域發展前景和信貸資金飽和度的預判,避免“蜂擁而入”;另一方面,對于現有業務所涉及的供給過度領域,應當著力調整供給力度和供給策略,采取平穩退出的方式,不可用簡單粗放的方式退出供給。
總而言之,現階段既要在戰略上堅定地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也要在戰術上穩妥操作,平衡好各方面的關系。
金融穩、經濟穩,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中,金融機構責無旁貸。與會專家表示,伴隨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國內的金融機構將通過更好地把握好“穩”字訣,支持實體經濟,服務民生保障。